立志出乡关

文章来源:  时间:2018-07-03 17:12:57  作者:

  由于《盛世危言》一类书籍的启迪和李漱清的“过激”思想的影响,激起了毛泽东继续求学的强烈愿望。本来,父亲要送他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去学徒,以便将来发家致富的。但是,这时毛泽东所想的已经不是自己一个家庭的前途,而是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了。因此,他决心违抗父命,外出求学。恰在这时,表兄文运昌告诉他,湘乡县的东山高等小学堂是一座新式学校,到那里可以学到许多新鲜知识。毛泽东听了很动心,于是便决定去投考。

  要说服固执的父亲改变主张,当然是不容易的,但毛泽东外出求学的坚定决心,也是不可动摇的。为了说服父亲,毛泽东请了许多亲戚朋友和老师来说情,其中有他的姨表兄王季范,塾师毛麓钟等。大家众口一词,都说润之聪明好学,前途远大,如果进了“洋学堂”,可以学到比在米店赚更多钱的本领。父亲终于动了心,同意了大家的意见。毛泽东从此便冲破了小家庭的束缚,离开风气闭塞的韶山冲,走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。

  1910年秋,十六岁的毛泽东,挑着行李和书籍,步行五十多华里,来到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。后来在这里读书时,他曾抄录了日本人西乡隆盛的一首诗,托表兄文鉴泉和文运昌转送给他父母亲,表示自己立志求学和志在四方的决该诗写道:

  “孩儿立志出乡关,

  学不成名誓不还

  埋骨何须桑梓地,

  人生无处不青山。”

  后来,韶山人民称赞毛泽东立志求学,投身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是;

  “闳中肆外,国尔忘家。”

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、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 韶山研学旅行网 版权所有
Copyright © 2018-2020 韶山研学旅行网 All Rights Reserved
湘ICP备2021010064号-2

友情
链接